一条生产线可以生产N种产品,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的事情,在道致科技有限公司,却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将医化产业和数字化生产相结合,道致公司实现了裂变式发展,产值从2017年的500万元,到2018年的3000万元。今年产值更是实现了翻番,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6000万元,明年预计产值达到上亿元。
是什么样的独门绝技,让道致科技实现了指数式的增长,近日,记者走进企业一探究竟。
标准化、智能化
道致科技成立于2016年8月,位于椒江区义乌商会回归园区。在企业门厅,16张专利证书被挂在显眼的位置,这16个专利,包括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和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不仅是在专利上成绩卓越,道致数字化的生产空间也让人耳目一新。不超过2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由管道、投料器、反应釜等组成的生产线,完全由电脑控制,无论是投料、生产合成,都是智能化操作。
台州道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超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公司最新自主研发的一个自动化生产线,原来如果一个生产车间需要30个人,现在能减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工成本,只需要五到六个人进行设备维护和现场巡查。
“这样的智能生产,只需要授权人将机器启动,之后就会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运行、生产。”陈超说,物料信息通过扫码,进入资料库,数据库匹配成功后,机器启动。
原先需要人工审核、复核、授权的程序,全部由系统进行。生产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全都做到了数字化、可视化、信息化,实现无人化和连续化操作。与传统化工行业生产工艺相比,排除人工的不稳定性,更精细、更安全、更可控,效率翻倍了,质量也大大得到提升。
“从产品的工艺标准化入手,接着实现技术标准化,最后推动流程标准化,从而实现生产数字化。” 该公司董事长童华光介绍,不同类型的产品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就可以完成上述测试,目前,产品的测试都已经排到了年底。
数字化、网络化
从成立到现在,经过3年的开发研究,道致公司一直致力于高端精细化学品的智能制造和大数据分析,研发高端精细化学品行业特有的绿色控制生产系统。
不仅是生产的智能化,该公司还能够通过模块、控制单元、管道的重新组合,调入产品相关程序,就可以形成N条产品生产线,形成特有的“柔性化生产”。
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数据都传输到云端数据库。在道致的数控系统工作室,记者看到,投料、结晶等生产过程的全部参数实时显示。
“我们完成生产测试后,就寻找资源适配的企业进行生产。”童华光表示,他们现在合作的企业在各个地方,生产虽然不在本地,但数据全都可以在系统上查看到。
由于道致生产技术的独特、专业性,竞争力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寻找他们合作的企业也是越来越多,甚至还有国外的客户。就在前几天,黄岩一家化工企业主动找到童华光,只花了一天不到的时间,就谈妥了合作意向。
“传统生产线装配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的生产线,由于是模块化的,装配起来更加简便,复制性更强。”童华光说,他们正着手准备建设更大的孵化园,
接下来,道致还将打造更加标准的数字化工厂,建立数字生产平台。童华光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才是未来经济的根本,任何一个行业的数字化都有颠覆性的力量。
医化行业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实现二次腾飞。
原文链接:http://epaper.routeryun.com/Article/index/aid/3007836.html
原文链接:http://sthjj.zjtz.gov.cn/zwgk/qxdt/201906/t20190628_10897.html
>前进化工生产车间
>长鹰信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生产车间
>怡和卫浴装备生产线
>水晶光电真空镀膜车间
>道致科技数字化生产平台
>杰克缝纫机装备车间
【核心阅读】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强的“头雁”效应。
近年来,椒江区委、区政府把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作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湾区经济的重要举措,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在《2018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椒江在全省89个县(市、区)位列第21位,居台州各县(市、区)之首。
目前,该区已涌现出了以海正药业、杰克股份、怡和卫浴、长鹰信质、水晶光电、道致科技、前进化工等一批“数字化”示范企业,通过全面实施生产装置自动化、连续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了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它不仅缓解了企业用工难,带来企业生产技术的稳定性、生产效率的成倍提高,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安全风险。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发出“狠抓产业项目、大抓实体经济”的动员令中,这些企业率先实现“数字化”改造成功升级,不仅引领椒江产业经济插上腾飞翅膀,也值得全市各地学习借鉴。
【长鹰信质】
数字工厂“拔地而起”
花1亿元,联合开发一个项目,这在电机行业属于“大事件”。
近日,长鹰信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鹰信质)大刀阔斧敲下的这笔“买卖”,终于“开花结果”。该公司与德国ES公司“联姻”,花1亿元联合开发扁铜线项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成功将汽车定子槽满率提升20%。
眼下,“亿元项目”的半自动线已落地,全自动线将于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毫无疑问,这套升级装备,为长鹰信质数字化建设再添筹码。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定子供应商,该公司拨开国内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迷雾,数年来坚持数字工厂建设,在转型升级的风口,以“智”为翅,即将实现新一轮的“弯道超车”与科学跨越。
>>>与机械手工位“相邻”
与机械手成为工友,这是车间工人董红玉前年以来的新体验。橙黄色的机械手用模具整容检查完,顺势就将定子滑到手边。
“以前一天下来,胳膊酸得抬不起来,现在只要轻松地检查定子就行。”6年工龄的她笑呵呵说。3月30日,记者走进长鹰信质一车间,清晰看到汽车定子铁芯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与人工“交互”的变化。
经过冲压、卷绕、焊接,一个定子到最后整容时,往往需要套用金属模具检查是否合格。“别看模具小,一天3000次套上又拿出,真吃不消,这个工位平均一个月就吓退2位员工。”该车间主任李磊介绍。
2016年,长鹰信质一次性引进40台机械手,10秒一个定子检查的速度“秒杀”人工。机械手将生产效率提升30%的同时,也极大提升定子的合格率和标准度。
穿梭在车间内,到处能看到“新旧”交替的数字化成品。左条生产线,还需要工人时刻候着,来回拿放一匝匝的半成品;一看右侧的线,已经换上公司自主研发的绕线机,称重、检查“一体化”自动操作。“三工位”自动氩焊机也已试点运行。据了解,5月份,公司各生产线将全面配备以上数字化设备。
“除了智能生产线,我们还引用MES系统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打造真正的‘数字车间’。”李磊指着车间内实时跳动信息的显示板介绍,目前公司每年投入上千万维护该系统,计划投入450万元实施二期项目。
>>>智能工厂指日可待
“希望有一天,大半夜工厂里漆黑一片,但产品还是源源不断出来。”长鹰信质行政部长巩海楠提到公司的智能工厂项目,生动地描述了未来工厂无人化操作发展方向。
而眼下正在建设的项目,有望成为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的智能工厂。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位于前所街道经二路西侧、沿江路北侧,总用地面积250余亩。
自去年8月份开工后,该以“数字化”闻名的工厂就获得广泛关注。记者到达长鹰信质时,工地建设场景一片火热,正在进行工厂的地面基础建设。
在机械声中听着介绍,一幅画面油然而生:2020年9月建设完工时,进入崭新的厂区,全自动机械手、在线检测设备、数控光学曲线磨、精密高速冲床等设备应有尽有,从原材料输入到产品直接输出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全部配齐。
更让人期待的是,建成后将达成年产1000万台新能源电机定转子铁芯。在项目全面投产、市场运营正常的情况下,项目预计创造年产值约20亿元。
“企业数字化,我们一直在路上。”巩海楠表示,继建设数字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生产线之外,深化人工智能军民融合也是他们的发展重点,收购北航长鹰无人机项目将成为其数字进程的重要阶梯。
【怡和卫浴】
信息化促产品提质增效
本报记者熊礼红
>>>二维码一扫信息一目了然
3月29日下午,浙江怡和卫浴有限公司仓库新来一批座圈。收料员小何拿着PDA(手持终端)不慌不忙地分别对准包装箱和库区地标上的二维码,PDA相应的界面上立马显示出物料名称、供应商、数量、库位等信息,收货时同步提交送检,此时在来料检验员的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里“我的任务单”上也出现对应的检验任务。
“这个PDA使用起来特别方便,只要扫扫二维码将物料存放位置与来料信息绑定后提交送检,就能实现与来料检验员的自动对接,不用像传统收料模式那样递交检验单,也不需要打电话通知来料检验员,来料信息及位置来料检验员一清二楚。”小何说,一百余平方米的收料区她一个人就能轻松管理,而且收料差错率几乎为零。
因为来料都是根据系统收料时间到达,且每箱产品都有二维码,只有信息匹配成功才能收货,同时重复扫描等不匹配信息,系统都会自动提示与管控,非常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收料。
>>>智能化车间责任可以追溯
除仓储实行信息化管理外,该公司智能马桶生产车间,信息化场景随处可见。在组装生产线上,20多名工人依次排开,有条不紊地对照各自工位显示器上的《作业指导书》组装马桶盖。
“照着这个电子作业指导书操作,直观明了,不容易出错,不清楚的还能看视频学习。”正在固定线材的操作工说,不是谁都可以干她这个活,得先打卡登录获取权限才行。
记者了解到,生产线上的每道关键工序在开工前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产品生产责任人唯一可追溯。同时,各道关键工序组装的配件要在测试后扫码方能转入下道工序,否则后道工序生产难以为继。
>>>信息化管理助企业高效运营
怡和卫浴工程部副总监龚葵斌介绍,公司2017年搬迁至椒江,前期投入五六百万元搭建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至2018年下半年已建立起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WMS(仓储管理)、MES、EIP(企业信息门户)等信息系统。
龚葵斌说,这些信息系统功能侧重点不同但又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企业的高效运营。从销售接单到订单评审,再到计划采购生产过程管理,直至成品缴库销售出货,整个过程完全实现信息化运作。
对于信息化管理的好处,龚葵斌如数家珍:一是大大促进了无纸化办公的实现,今年无纸化办公率计划提高到90%,审批效率也较之前提高了60%-70%;二是节省仓库占地面积,仓储管理准确率达到99.98%,能够百分之百实现物料先进先出,库存周转率提高了20%左右;三是从接收订单到交货整个生产周期较原来缩短了20%-30%;四是生产过程实时可控,产品完全可追溯,甚至小到配件的“身份”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商、生产经过等均可通过产品条码获知,有效保障了产品的质量……
“发展数字化经济是大势所趋,怡和卫浴还将加大企业信息化投入,加码企业发展。”龚葵斌介绍,今年公司拟投入300万至500万元用于信息化提升,一方面改进增强现有系统功能,另一方面新搭建人力资源、全订单流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及推进两化融合认证。
【水晶光电】
信息化建设见成效
本报记者黄方考
“这是会议室预约平台,登录后能看到公司20多个会议室的使用和预约情况。”流程信息中心经理陈小皇手指一拨,点开了手机上的数字化办公APP。
“西区一期4台离心式冷水机运行平稳,制冷性能系数、负荷、能效比等都在正常范围。”通过屏幕显示的监控数据,暖通自控系统负责人吴俊就能实时掌控生产设施运行情况及净房温度、湿度。
“我们开发的MES(制造执行系统)电子看板模块,可动态报告生产线工作流程,产品、工序、日期、计划数、完成率等数据都能实时显示。”流程信息中心软件工程师胥兵轻点鼠标,一组动态更新的数据报表便跳了出来……
>>>信息化建设3年投了近2000万元
4月1日,记者在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晶光电),感受到了数字化转型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高效。
位于台州高新区的水晶光电,是国内领先、全球知名的大型光学光电子行业研发与制造型企业。其业务领域涉及光学光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反光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知名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安防监控、工业应用企业的产品与服务。
“2017年,我们公司在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开始着力推进信息管理数字化工作。”流程信息中心总监羊彦介绍,水晶光电的数字化转型遵循“规划先行,聚焦优势;分步推进,系统建设”思路,逐步打造具有国际化、信息化和自动化集成的信息系统。
据介绍,为满足企业中长期信息化建设需要,水晶光电3年投资了近2000万元,引进了私有云、ERP(企业资源计划)、MES等软硬件系统,实现了数据中心集中化管理、供应链集成管理和生产制造透明化管理。
>>>企业设备采购费用节省上千万元
“公司在实施ERP系统时,构建了集团化采购模式,降低了分散式采购成本,采购谈判的优势得到了大幅提升。”流程信息中心经理姚黎告诉记者,水晶光电还开展了集团化的编码规范梳理,通过编码规范、物料清理及优化,既减少了物料种类,又为采购成本降低提供了基础保障。
从2018年起,水晶光电重点关注数字化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在设备管理、能耗管理等方面引进了冷暖数字化控制平台,水电使用成本全年累计降低10%。
在研发、制造管理方面,数字化设计软件及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的应用,打通了研发、供应链、生产等环节,使产品的产程周期缩短1个月以上。生产车间关键制程设备实现全面联网管理,在即时掌握生产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节省了上千万元的设备采购费用。得益于生产制造管理系统的引进,近年来水晶光电生产品质和客户满意度双双提升。
2017年至2018年,水晶光电获得了第二届中国电子材料行业50强、浙江省电子信息50家成长特色企业、浙江省信息经济创新引领企业等诸多荣誉。
据了解,今年水晶光电的产线库存品金额预计较2018年整体下降30%,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撑,产线平均生产周期缩短了25%,管理决策效率提升了30%,生产经营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有效提升,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道致科技】
一亩地里的“数字工厂”
本报记者方小龙
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约500万元;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000万元;2019年销售收入有望超6000万元。尽管台州道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不足1亩,可发展的“履历”十分抢眼。
指数式增长和裂变式发展的密码是什么?道致科技的答案是“数字化”。
>>>坚定瞄准数字化方向
道致科技成立于2016年8月,位于椒江区义乌商会回归园区。与寻常的企业不同,道致科技与数字化思维共生长。“传统的医化产业不仅面临着安全、环保、能源等多方面的挑战,还经受着生产效率的考验。企业成立之初,我们就瞄准数字化方向。”道致科技企业负责人童华光说,他们致力于高端精细化学品的智能制造和大数据分析,研发高端精细化学品行业特有的绿色控制生产系统。
要想数字化,必须先得标准化。“从产品的工艺标准化入手,接着实现技术标准化,最后推动流程标准化,从而实现生产数字化。”童华光介绍,这些标准需要慢慢“磨”出来,随着配置、调试等环节越来越灵活,不同类型的产品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就可以完成上述测试,目前,产品的测试都已经排到了年底。
记者在该企业数字化生产车间看到,数台大型的生产设备之间连接着颜色不一、大小不一的各式管道,触控显示器上正跳动着生产中的数据信息:10时16分02秒,投LL1001结束;10时16分03秒,投DS4002开始;搅拌装置中显示转速为133.6圈/分,温度2.20℃……
>>>数字化管理带来高精度
据了解,道致科技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合成模块,不同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控制单元,不同的控制单元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不同的生产线。不足2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只要通过模块、控制单元、管道的重新组合,调入产品相关程序,就可以形成N条产品生产线,这就是道致科技的“柔性化生产”。
与此同时,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数据都传输到云端数据库。在该企业的数控系统工作室,记者注意到,转入滤液、投料、结晶等生产过程的全部参数时时显示。
“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数据都在这里,我们完成生产测试后,就寻找资源适配的企业进行生产。”童华光指着屏幕上的合作厂家乌海源宏、迅达药业等说,生产可以不在他们这里,但数据全都在这里。
“数字化”不仅让道致科技的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也提升了该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甚至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系统中“读”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当日,道致科技能源用量318.4度,能源总价264.27元,设备信息为27台在用,14名工作人员在岗……
数字化生产和管理带来了高效率、高精度,也带来了高效益。目前,道致科技已研发生物农药、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近10种,仅植物信息素(一种昆虫性信息素,能有效地减少农业害虫)2018年单品产值就高达2500万元。道致科技逐渐成为国际医化巨头赛诺菲、CHARKIT等产品供应商。
“‘道致’两个字的含义就是‘了解,追寻自然界的规律,做持续性地研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打造更加标准的数字化工厂,建立数字生产平台。”童华光说。
【杰克股份】
智能缝制系统再次升级
本报记者葛佳宁
3月29日,全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规划了我省2019数字经济发展的清晰走向。椒江区提前谋划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4月2日,记者走访了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椒江新厂区,探访这个欣欣向荣的“数字工厂”。
>>>生产车间跳动“数字旋律”
走进缝纫机机头生产车间,除了机器运转的声音外,罕有工人忙碌的影子。
这条投资上亿元的全自动精加工流水线分三条支线,将原先车、铣、铇、镗等26道工序,通过物联网和机械手有机联接起来。机械手从流水线上方掠过,依次抓取加工物。每条支线都有一个智能控制中心监控,这三个“包工头”忠心耿耿,根据机头生产流程的节拍控制机械手,合奏出生产车间的“数字旋律”。
“机器换人”是大势所趋,数字车间自成一线,生产的产品自然当仁不让。
2017年,杰克股份宣布并购意大利迈卡公司,成功将这位来自欧洲的衬衫智造专家“娶”回了国,加快了高端服装缝制设备智造的步伐。要将高端服装一针一线落到实处,还得需要智能缝制系统帮帮忙。
杰克股份接待办汪珍都正在做演示,她在一台全自动贴袋机前按动按钮。机械手完美地包裹住布料,30秒之后,一块边角粗糙的棉布就被缝制成剪裁精致的衬衫口袋。
除此之外,还有全自动袖衩机、门襟卷缝机、自动连续锁眼机等15种全自动智能缝制机械,一套流程下来,操作者只需按几个按钮,一件精致的高端衬衣便在短时间内缝制完成。
>>>“去技能化”降低用工门槛
“去技能化”是智能缝制系统的一大特点,操作者甚至不需要具有复杂的缝制技能。“我花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掌握全套衬衫缝制机器的操作方法,也就能直接参与衬衫缝制流程。”汪珍都说。
可是,这一套机械操作下来,不管是人力还是用地,确实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个挑战。那该如何解决“一人一机”为企业们带来的资源浪费呢?
杰克股份项目经理徐仙国给出了答案。“通过技术开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的融合,这套智能缝制系统已经实现再次升级。我们将多道工序融合到一台缝制机械上,彻底实现去技能化,实现自动化生产,解放了服装劳工的年龄限制,这样一来大幅减少生产用地,更提高了产品质量。”
提质、增效、降本、减存,是这座“数字工厂”的智能制造核心。
作为缝纫机产业自主创新领跑者,截至2018年12月31日,杰克股份共拥有有效专利1147项,其中发明专利309项,实用新型专利650项,外观设计专利188项,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124项。
【前进化工】
生产效率翻了几十倍
本报记者方小龙
连日来,台州市前进化工有限公司喜讯频传:上榜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拳头”产品活性艳蓝KN-R染料获得“浙江制造”认证;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7%,净利润增长76.8%。
眼下,前进化工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前进化工深耕“化工”这一传统产业20多年,是“数字化”转出了产业发展的“春天”。
>>>在化工行业
率先开启信息化改造
“早在2008年,我们就开始探索信息化改造和智能化生产,这在国内化工行业是最早的。当时,信息化改造的成本很高,一个安全阀价格就高达上千元,一个生产车间改造下来,至少要两千万元。”前进化工总经理陈江说,从长期来看,突破低端锁定,必须走“数字化”之路。
由此,前进化工按下了智能生产的快进键。该企业采用德国西门子DCS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物料运输的自动化、管道化、封闭化,同时对生产环节的投料、加料进行智能控制。目前,企业的8个生产车间均已实现智能化生产。
“数字化”中出红利,最直观的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活性艳蓝KN-R染料被广泛地运用在棉毛、麻等纤维的染色,前进化工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
陈江告诉记者,原先每月生产50吨活性艳蓝KN-R染料,需要员工80人。现在,运用智能化生产系统,投料、加料等实现了“机器换人”,每月生产800吨染料,只需要员工40人,折算下来,这生产效率翻了几十倍。接下来,他们又要升级生产设备,预计可以再减少员工7-8人。
>>>智能化生产
减少企业安全风险
“数字化”带来的红利,还在于生产安全系数的提高。记者在前进化工自动化控制室看到,数个反应釜装置(反应釜是一种化学反应的容器)显示在电子屏上,工作人员只要一点击反应釜装置,就可以及时掌握里面的生产状况,获得反应参数。
“在这个反应釜中,我们可以看到‘催化剂投料结束’‘取样结束’,进入到‘三氯化磷’的滴加状态,目前数值为1360千克。”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物料预设值为1500千克,只有达到预设数值后,生产才自动进入到下一个流程。而在这过程中,旁边的安全阀门一直处于“锁死”状态,直到反应彻底完成。
由于化工领域中加氢、磺化、氯磺化等工序存在一定危险性,前进化工在反应过程自动控制的基础上,采用安全连锁装置,当反应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安全连锁装置会自动执行安全动作程序,比如温度超出设定值时,安全阀门自动打开,冷却水进入反应装置内进行降温。
“原先,人为操作失误会带来安全风险,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后,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还大幅降低了差错率,提升了安全系数。”陈江说,现在,每天只要派出2-3名员工进行常态化安全巡检即可。
原文链接:http://news.taizhou.com.cn/2019-04/11/content_6194466.htm